2022 年,堪称“户外运动的崛起之年”。
继露营之后,飞盘又成为了年轻群体中最流行的运动。
在路人看来,这种户外活动火起来简直莫名其妙。
作为新晋飞盘爱好者,Coco觉得人们对飞盘最大的误解在于:这是给狗玩的。
飞盘才不是只有狗狗才能玩。/Unsplash
“单纯的快乐没什么不对。”Coco 认为,飞盘能让她这个“运动白痴”享受运动乐趣,这便够了。
虽然只玩了一个多月,但Coco 对飞盘已经颇有研究。她告诉我们,这种看似一抛一接的简单运动,其实也很有讲究。以一个简单的发盘动作为例,要控制飞盘的方向、飞出的距离,是需要经过反复练习的。
在Coco 看来,能熟练掌握正手发盘,就算是“一只脚迈进了飞盘圈”。平常只要有空,她就会和男友一起,拿上飞盘,到小区楼下玩上一会儿。
她最近报了飞盘训练班,还在课上认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新朋友。
对她来说,接触一项新兴运动的乐趣,就在于“百无禁忌”。
“大家玩盘的时间都不长,都是互相指导。上课的时候,也不会让我这种运动白痴太有挫败感。”
无论多么“小众”的爱好,永远有人为它而狂热,找到与众不同的快乐。
而我们的生活,正在以“兴趣”为基点,向外泛起一波波涟漪,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一、兴趣,生活的锚点
有人说,00 后是为兴趣而生的一代。
兴趣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,年轻人也不介意被说“贪玩”。“玩物丧志”的陈旧说法,正在被人们所淘汰。
对他们来说,“有个爱好”是件值得骄傲的事。
兴趣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交际,在择业就业方面,兴趣也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。能“边玩边学”“边玩边把钱赚了”确实会让人更有干劲。
进入985大学的第一年,阿珍第一次接触美妆,一路以学霸身份示人的阿珍也被妈妈嫌弃“进入大学不好好学习,开始不务正业”。大一那年,她开始关注一些喜欢的美妆博主,自学化妆,每当觉得有一些好用的小技巧,她就将其记在自己的笔记上,甚至因为深入探究的学习精神成为了一名“成分党”。
化妆是一门学问,不是简单的涂涂抹抹。/Unsplash
两年下来,她记了满满一整本笔记,还配上了自己画的简笔画。她经常按照学到的技巧,对着镜子研究自己的脸型、眉形,时间久了,也慢慢摸索出了些门道。
从最初的“五官描边”式化妆,到熟练掌握日常妆、古风妆,甚至cos 妆,她的“名头”逐渐响了起来。大二时,阿珍拍了一段明星仿妆教程,发到抖音上,一下子出了名。
通过美妆视频赚到了钱,让她兴奋不已。她火速下单,买了全套的化妆刷,“我没有什么别的爱好,吃喝都能将就,但在这方面从不吝啬。”
慢慢地,阿珍用过的产品越来越多,她乐此不疲地用各种产品搭配,解锁了越来越多的妆效。
还有不少同学慕名请她化妆,甚至同班男生也来找她帮忙,这让她觉得“成就感满满”。
“我不觉得化妆就是单纯的‘臭美’,大家都有追求美的权利嘛,这也是我们建立自信的一个过程。”
从最初的“兴趣使然”,到现在的小有成就。阿珍将“美妆视频博主”这份独特经历写入了简历。
不过,即将明年毕业的她,也在考虑做自己的工作室,对未来暂时保持着开放的态度。
只有“热爱”才是最好的老师。/《一半,蓝色》
兴趣正在影响我们的每一步选择,进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对兴趣的向往,或许已经是当代人的生活锚点,成为根深蒂固的肌肉记忆。
就像许多90后虽已步入社会扛起越来越多的责任,但在某些时刻,他们依然保留着内心对于“玩”的渴望。
即将进入而立之年的田金,已经是一个3岁孩子的父亲,但在家里,他就像个孩子王一般。“我儿子是个足球迷,很小的时候就抱着足球不撒手。周末没事的时候,我都会跟他一起玩,还会跟他一起看动画片。”
田金则是个热爱科幻作品的资深宅男,也是个黑科技爱好者。他精挑细选购入的投影仪、扫地机器人,如今都已经成为家中最受欢迎的电子设备。
对于丈夫和儿子的“贪玩”,妻子小佳觉得无可厚非,她很喜欢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和欢声笑语的家。
“前几天,孩子问我,‘妈妈,我们家的扫地机器人长大了,能踢足球吗?’。我觉得特别有趣,他会在玩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思考。我们自己不也是从小孩子长大的吗?其实我们最了解这一点,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,产生兴趣的过程,对人的一生都是很重要的。”
二、为信仰充值,花点小钱怎么了
不可否认,我们越来越舍得给自己花钱了。
新周刊联合巨量算数发布的《2020 十大新消费人群》报告显示,进入新消费时代,我们对于名牌大logo 的渴望已经转变为追求品质的精神消费。
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,Z 世代更早地拥有自我探索的路径。而兴趣,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年轻人“描述自己”的最好方式。
今年,巨量引擎旗下巨量算数联合《新周刊》共同发布《2022 中国百大兴趣族群图鉴》,从2.4 亿高活跃抖音用户中,提炼出了103个“高价值兴趣族群”,并根据他们身上所呈现出的异同,分析当代青年以“兴趣”为导向的生活方式。
“兴趣”这个词,从未像今天一样被广泛提及——我们在某一个兴趣领域的独特见解,实在太适合用来回答“我是谁”这个终极问题。
当然,各类小众爱好频频出圈,引得“圈内”狂喜的同时,也难免受到“圈外人”的质疑。
但作为兴趣消费的主力,年轻人却不以为然,反而更加积极地“为信仰充值”,入圈“抱团取暖”。
可以说,处于兴趣圈的年轻人在消费上既理性,又冲动。他们可能因为一个看似怪诞的设计而“激情下单”,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随时“退坑”。
习惯了独立的Z世代,就是这样一群爱“画圈圈”的人。他们对自己的小众爱好视若珍宝,甚至,越是“小众”的兴趣,越能带给他们强烈的自我认同和价值构筑。
而这一习惯也逐渐扩散,影响了80 后、90 后乃至更多的人。
“无兴趣,不成活”,为信仰充值、为热爱买单……这些举动在当代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,也是在这个时代努力找寻自我的方式。
另一方面,我们对兴趣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。兴趣体现了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,它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手段。
当拥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,就会有力气抵御生活的一地鸡毛。/《花束般的恋爱》
“吃喝玩乐,我觉得都很有趣。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乐趣。”
大飞觉得,兴趣未必要“专精深”。
她喜欢在网上“淘金”,那些稀奇古怪的、创意十足的生活小物,让她感受到了人类智慧的神奇。
最近,她迷上了户外露营,十分享受这种“生活在别处”的感觉。她喜欢出没于各种测评博主的评论区,和“营友”们分享一些新奇又实用的露营装备。
“谁说爱买东西就不可以是爱好?”过去,似乎只有那些“擅长的、专业的”才是兴趣爱好,才“值得一提”。但现在,这种观念也在逐渐被摒弃。
随着“兴趣”成为重要的价值,我们慢慢发现,没有一种生活不值得过,没有一种兴趣不值一提。
三、“人无癖不可与交”兴趣圈,就是你的社交圈
年轻人的社交圈,本质上就是一个个“同好”聚集地。
要了解那些“理性又冲动、精致又简约、好奇又怀旧”的年轻人,“入圈”是第一步。
与传统的“宗族血缘社交”相比,年轻人更习惯交志同道合的朋友,更希望被有温度地对待。
互联网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的交际圈。“天涯共此时”带给人们一种新的社交体验,人与人社交关系的沉淀,也从进入彼此的兴趣圈开始。
巨量算数分析提出,随着兴趣的细化,不同的兴趣也会产生交集。
社交媒体则扩大了我们分享兴趣的价值,它如同一座具有上百个房间的超大公寓。我们可能在某个意想不到的角落,因为“一个眼神确认”和素未谋面的网友对上暗号,实现“双厨狂喜”。
在这座玩法多样的“兴趣公寓”之中,人们可以通过与不同的人沟通、建立关系,进入到不同的兴趣圈子,碰撞出更多丰富的玩法。
“兴趣”的价值正在被人们所看到。许多人削尖了脑袋想要进入到年轻人的语境,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,现在看来,“入圈”只是第一步。
随着兴趣的细分,“跨圈”的消费习惯也在成为新的趋势。不同兴趣的碰撞诞生出不同的兴趣圈,激发出更多的玩法。
而这些细化过的兴趣,也呈现更加多样的形态。“越个性,越有趣”,在当下,越是小众,越能被认同。“千金难买我乐意”,兴趣的价值,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看到。